年末賀歲電影扎堆上映,市場掀起“電影眾籌熱”。
  12月9日,阿裡宣佈娛樂寶第四期將開售,類似的,浦發銀行信用卡也上線了“小浦娛樂”平臺,信用卡持卡人可以用積分參與電影“眾籌”。而平安銀行信用卡也藉著電影《匆匆那年》上映的東風,搭車營銷兩款理財產品。
  在這些大公司與電影圈“眉來眼去”的背後,各家的初衷並不相同,這也導致這些產品雖然都打著“投資電影”的旗號,但產品與產品之間也極為不同。阿裡娛樂寶、百度百發有戲分別是保險和信托產品,既有消費屬性,也有投資屬性,浦發的“小浦娛樂”只是用信用卡積分參與投資,更像是會員活動。
  最早提出普通人都能投資電影的是阿裡。今年3月,娛樂寶首期上線,投資門檻只有100元,但限額2000元。
  “門檻低,限額低”,意味著娛樂寶用戶不會收穫巨額回報,購買了2000元的產品,一年7%的投資收益下,回報只有140元。阿裡內部人士曾在一次採訪中表示,之所以這樣安排,是因為阿裡不想過多強調娛樂寶的投資屬性,而是希望更多的用戶通過互聯網與電影產生互動。
  百度在今年9月推出的“百發有戲”,也有類似的產品設計。“百發有戲”的參與門檻只有10元,首期賣出1800多萬元,但投資的《黃金時代》票房卻遠不如預期,讓百度也有些尷尬。
  有業內人士表示,無論是娛樂寶還是百發有戲,給電影片方帶來的融資功能並不強,電影界之所以願意跟他們合作,事實上還是看重了互聯網公司背後海量的用戶,希望能對電影營銷有幫助。
  電影營銷專家、電影營銷公司無限自在創始人朱瑋傑對新京報表示,互聯網、金融企業與電影行業的合作是一種雙贏。“企業擁有的會員體系,對於傳播內容有需求,而電影作為一種內容產品,對傳播渠道有需求。”他說:“這是一個巧妙的結合。”(鄭道森)
(原標題:眾籌電影回報“事小” 玩耍“事大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e11eefxp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